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品種 青稞功效與作用

青稞功效與作用

《*辭典》

【名稱】青稞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Qīnɡ Kē

【別名】青稞麥(《齊民要術(shù)》),油麥(《山西志》),莜麥(《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b]青稞[/b]的[b]種仁[/b]。9月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須根外面可具砂套。稈直立,叢生,高約60~80厘米,通常具2~3節(jié)。葉鞘松弛,基生者常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約3毫米;葉片扁平,質(zhì)軟,長8~18厘米,寬3~9毫米,微粗糙,邊緣之基部有時(shí)疏生纖毛,圓錐花序開展,金字塔形,長15~20厘米,枝有角棱,刺狀,粗糙;小穗含3~6小花,長2~4厘米;小穗軸堅(jiān)韌,無毛,常彎曲,第一節(jié)間長達(dá)1厘米;穎草質(zhì),幾相等,長15~25毫米,具7~11脈;外稃無毛,草質(zhì)而較柔軟,具9~11脈,基盤無毛,先端通常2裂,第一外稃長20~25毫米,無芒或在上部1/4以上具一長1~2厘米之芒,其芒細(xì)弱而直立或反曲;內(nèi)稃甚短于外稃,脊上具纖毛。穎果長約8毫米,與內(nèi)外稃分離。

【生境分布】我國西北、華北、內(nèi)蒙古、西藏等地均有栽培。

【性味】《綱目拾遺》:"味咸,性平?jīng)觥?quot;

【功效】《綱目拾遺》:"下氣寬中,壯筋益力,除濕發(fā)汗,止泄。"

【摘錄出處】《*辭典》

《中華本草》

【名稱】青稞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br]1.《本草拾遺》: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以西種之。[br]2.《維西見聞紀(jì)》:青稞,質(zhì)類大麥,而莖葉類黍,耐雪霜,阿墩子及高寒之地皆種之,經(jīng)年一熟,七月種,六月獲。炒而春面,入酥為糌粑。[br]3.《藥性考》:青稞黃稞,仁露于外,川、陜、滇、黔多種之。味咸,可釀糟吊酒,形同大麥,皮薄面脆,西南人倚為正食。[br]4.《植物名實(shí)圖考》:青稞即莜麥,一作油麥?!?

【拼音名】Qīnɡ Kē

【英文名】Seed of Naked Oat

【別名】青稞麥、油麥、莜麥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稞的種仁。[br]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vena chinensis (Fisch.ex Roem.et Schult.)Metzg.[A.nuda L.var.chinensis Fisch.ex Roem.et Schult.;A.nuda auct.non L.][br]采收和儲(chǔ)藏:9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青稞,一年生草本,須根外面可具砂套。稈直立,叢生,高約60-80cm,通常具2-4節(jié)。葉鞘松弛,基生者長于節(jié)間;常被微毛;葉舌透明膜質(zhì),長約3mm。葉片扁平,質(zhì)軟,長8-40cm,寬3-16mm;微粗糙,邊緣基部有時(shí)疏生纖毛。圓錐花序開展,呈金字塔形,長15-20cm,分枝具角棱,刺狀粗糙;小穗含3-6朵小花,小穗軸堅(jiān)韌,無毛,常彎曲,第1節(jié)間長達(dá)1cm;穎草質(zhì),近相等,長15-25mm,具7-11脈;外稃無毛,草質(zhì)而較柔軟,具9-11脈,基盤無毛,先端通常2裂,第1外稃長20-25mm,無芒,或在第1外稃上部1/4以上處具有1長1-2cm的芒,其芒細(xì)弱,直立或反曲,內(nèi)稃甚短于外稃,長11-15mm,具2脊,先端延伸成芒尖,脊上具纖毛;雄蕊3,花藥長約2mm。穎果長約8mm,與內(nèi)外稃分離。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亦有野生于山坡路旁、高山草及潮濕處。[br]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北、西南、華北和湖北等地有栽培。

【性味】咸;平?jīng)?

【功效】補(bǔ)中益氣。主脾胃氣虛;四肢無力;大便稀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制成食品、酒等服用。

【注意】《綱目拾遺》:“多食脫發(fā),損顏色?!?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拾遺》:下氣寬中,壯筋益力,除濕發(fā)汗,止泄。

【摘錄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