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品種 冬瓜皮功效與作用

冬瓜皮功效與作用

《中華本草》

【名稱】冬瓜皮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Pí

【英文名】Chinese Waxgourd Peel, Peel of Chinese Waxgourd

【別名】白瓜皮、白東瓜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外層果皮。[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br]采收和儲藏:食用冬瓜時,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有棱溝,長約6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5-20cm,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葉片腎狀近圓形,寬15-30cm5-7淺裂或有時中裂,裂片寬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小齒,基部深心形,兩面均被粗毛,葉脈網(wǎng)狀,在葉背面稍隆起,密被毛。鄭須生于葉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單生于葉腋,花梗被硬毛;花萼管大辯論,裂片三角卵形,邊緣有鋸齒,反折;花冠黃色,5裂至基部,外展;雄花有雄蕊3,花絲分生,花藥卵形,藥室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長圓筒形或長卵形,密被黃褐色長硬毛,柱頭3,略扭曲。瓠果大型,肉質(zhì),長圓柱狀或近球形,長25-60cm,徑10-25cm,表面有硬毛和蠟質(zhì)白粉。種子多數(shù),卵形,白色或淡黃色,壓扁?;ㄆ?-6月,果期6-8月。

【性狀】性狀鑒別 果皮為不規(guī)則的薄片,通常內(nèi)卷或筒狀或又筒狀,大小不一。外表面黃白色至境綠色,光滑或被白粉。內(nèi)表面較粗糙,有筋狀維管束。體輕而脆,易折斷。氣微,味淡。[br]以片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冬瓜皮含揮發(fā)性成分:E-2-已烯醛(E-2-hexe-nal),正已烯醛(n-hexenal),甲酸正已醇酯(n-hexyl formate),2,5-二甲基吡嗪(2,5-dimethylpyra-zine),2,6-二甲基吡嗪(2-ethyl-5-methylpyrazine)[1]。又含三萜類化合物:已酸異多花獨(dú)尾草烯醇酯(isomultiflorenyl acetate)[2],粘霉烯醇(glutinol),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5,24-葫蘆二烯醇(cucurbita-5,24-dienol)[3];膽甾醇衍生物:24-已本膽甾-7,25-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5-dienol),24-已基膽甾-7,22,25-三烯醇(24-ethylcholesta-7,22,25-trienol),24-已本膽甾-7-烯醇(24-ethylcholesta-7-enol),24-已基膽甾-7,22-二烯醇(24-ethylchol-lesta-7,22-dienol)[4]。另含維生素(vitamin)B1、B2、C,煙酸(niacin),胡蘿卜素(caroten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rcrose),有機(jī)酸,淀粉,以及鈉、鉀、鈣、鐵、錳、鋅等無機(jī)元素[5]。

【作用】利尿作用:非腎性水腫恢復(fù)期患者內(nèi)服冬瓜皮煎劑2兩,并飲水1000ml,在服藥后2小時內(nèi)排出尿量較對照組顯著增加,2-4小時之間,則較對照組減少。人體試驗(yàn),本品62g煎至于100ml口服,另以水100ml作自身對照,證明有利尿作用。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肺;脾;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水;消腫。主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瘡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四川中藥志》:因營養(yǎng)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各家論述】1.《本草圖經(jīng)》:功用與冬瓜等。[br]2.《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fēng)。[br]3.《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干為末涂之,又主折傷損痛。[br]4.《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fēng),補(bǔ)脾瀉火。[br]5.《重慶堂隨筆》:解風(fēng)熱,消浮腫。[br]6.《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br]7.《江蘇植藥志》:治腹瀉、足跗浮腫。[br]8.《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摘錄出處】《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

【名稱】冬瓜皮

【拼音名】Dōnɡ Guā Pí

【英文名】EXOCARPIUM BENINCASAE

【別名】白瓜皮、白東瓜皮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b]冬瓜[/b]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 的干燥[b]外層果皮[/b]。食用冬瓜時,洗凈,削取外層果皮,曬干。

【性狀】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碎片,常向內(nèi)卷曲,大小不一。外表面灰綠色或黃白色,被有白霜,有的較光滑不被白霜;內(nèi)表面較粗糙,有的可見筋脈狀維管束。體輕,質(zhì)脆。無臭,味淡。

【鑒別】本品粉末淡棕黃色至黃綠色。果皮表皮細(xì)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5~7個。石細(xì)胞大多成群,呈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0~56μm,紋孔及孔溝明顯。螺紋導(dǎo)管多見,直徑16~54μm。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塊或?qū)捊z,曬干。

【性味】甘,涼。

【歸經(jīng)】歸脾、小腸經(jīng)。

【功效】利尿消腫。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9~30g。

【儲藏】置干燥處。

【備注】(1)常配合茯苓皮、澤瀉、豬苓等藥同用。

【摘錄出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辭典》

【名稱】冬瓜皮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Dōnɡ Guā Pí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b]冬瓜[/b]的[b]外層果皮[/b]。食用冬瓜時,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曬干。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干燥果皮,常向內(nèi)卷曲成筒狀或雙筒狀,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黃色、黃綠色至暗綠色,革質(zhì),被有白色粉霜,內(nèi)表面較粗糙,微有筋脈。質(zhì)脆,易折斷。氣無,味淡。以皮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干燥、潔凈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含蠟類及樹脂類物質(zhì)。瓤含葫蘆巴堿、腺嘌呤等。

【作用】非腎性水腫恢復(fù)期患者內(nèi)服冬瓜皮煎劑2兩,并飲水1000毫升,在服藥后2小時內(nèi)排出尿量較對照組顯著增加,2~4小時之間,則較對照組減少。

【性味】甘,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涼,無毒。"

【歸經(jīng)】《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治水腫,腹瀉,癰腫。 ①《本草圖經(jīng)》:"功用與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fēng)。" ③《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干為末涂之,又主折傷損痛。" ④《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fēng),補(bǔ)脾瀉火。" ⑤《重慶堂隨筆》:"解風(fēng)熱,消浮腫。" ⑥《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 ⑦《江蘇植藥態(tài)》:"治腹瀉、足跗浮腫。" ⑧《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因營養(yǎng)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附方】①治腎臟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腫:冬瓜皮六錢,西瓜皮六錢,白茅根六錢,玉蜀黍蕊四錢,赤豆三兩。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②治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一錢。(《生生編》) ③治跌撲傷損:干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nèi)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厚蓋取微汗。(《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錢(要經(jīng)霜者),蜂蜜少許。水煎服。(《滇南本草》) ⑤治巨大蕁麻疹:冬瓜皮水煎,當(dāng)茶喝。(江西贛州《草醫(yī)草藥簡便驗(yàn)方匯編》)

【摘錄出處】《*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