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品種 麻黃根功效與作用

麻黃根功效與作用

《*辭典》

【名稱】麻黃根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Má Huánɡ Gēn

【別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b]草麻黃[/b]或[b]木賊麻黃[/b]或[b]中麻黃[/b]的[b]根[/b]及[b]根莖[/b]。立秋后采挖,去凈須根及莖苗,曬干。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內(nèi)蒙古、遼寧、江西、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干燥根彎曲不整,長約20厘米,粗約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明顯的縱溝,根莖有突起的節(jié)。質(zhì)堅硬,縱劈之,內(nèi)部有眾多之縱行纖維;橫斷面木質(zhì)部有很多空隙,從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黃。

【炮制】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性味】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草正》:"味甘微苦、微澀,乎。"

【功效】治體虛自汗、盜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雜粉用之。" ②《滇南本草》:"止汗,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 ③《四川中藥志》:"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細作撲粉。

【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附方】①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 ②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③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㈠當歸一兩(銼,微妙),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麻黃根散)㈡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圣惠方》麻黃根散) ④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

【各家論述】①《綱目》:"麻黃發(fā)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jié)止汗,效如影響。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諸癥,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wèi)分而固腠理也?!侗静荨返獡渲?,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②《本草經(jīng)讀》:"麻黃根節(jié),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jié)自能止汗,舊解多誤。" ③《本草正義》:"麻黃發(fā)汗,而其根專于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表而發(fā)汗,其根則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發(fā)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在,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fā)汗,而并能使外發(fā)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麥、棗仁之類,皆取其堅凝定靜之意,以收散失之氣,其旨皆同,夫豈麻黃與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顧乃背道相馳耶?防風發(fā)汗,其根止汗,亦是此義。"

【摘錄出處】《*辭典》

《中華本草》

【名稱】麻黃根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Má Huánɡ Gēn

【來源】藥材基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和根莖。[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 Ephedra sinica Stapf 2.Ephedra equisetina Bge.3.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C.A . Mey.[br]采收和儲藏:立秋后采挖,去盡須根及莖苗,曬千。

【原形態(tài)】1. 草本狀灌木,高20-40cm。木質(zhì)莖匍匐臥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綠色,長圓柱形,細縱槽紋常不明顯,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5-5.5cm,徑1.5-2mm。鱗葉膜質(zhì)鞘狀,長3-4mm,下部約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鱗球花序,通常雌雄異株;雄球花多成復穗狀,常具總梗;雌球花單生,有梗,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zhì),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包子苞片內(nèi),不露出,黑紅色或灰褐色,三角狀卵圓形或?qū)捖褕A形,長4.5-6mm,直徑約4mm,表面有細皺紋?;ㄆ?-6月,種子成熟期7-8月。[br]2.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zhì)莖粗長,直立,基徑1-1.5cm;小枝細圓柱形,對生或輪生的分枝較多,節(jié)間較短,通常長1.5-2.5cm,直徑1-1.5mm,縱槽紋細淺不明顯,被白粉,呈藍綠色或灰綠色。鱗葉膜質(zhì)鞘狀,下部約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鈍三角形,長1.5-2mm。雄球花單生或3-4個集生于節(jié)上,無?;蛴卸坦#淮菩刍▎紊?,常在節(jié)上成對,無柄。雌球花成熟時苞片肉質(zhì),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多或卵圓形。種子通常1,窄長卵形,長5-7mm,直徑2-3mm,多有明顯的縱紋。花期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br]3.灌木,高20-100cm。木質(zhì)莖直立或匍匐斜上,較粗壯,基部多分枝,圓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綠色,有對生或輪生的分枝,節(jié)間長3-6cm,直徑1-3mm,有細淺縱槽紋。鱗葉膜質(zhì)鞘狀,下部約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鈍,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通常無梗,數(shù)個密集于節(jié)上呈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于節(jié)上;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于節(jié)上,無?;蛴卸坦!4魄蚧ǔ墒鞎r苞片肉質(zhì),紅色,成漿果狀,長卵形或卵圓形,有長約1mm的短柄。種子包于肉質(zhì)紅色苞片內(nèi),不外露,種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mm,直徑約3mm?;ㄆ?-6月,種子成熟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灘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叢生。[br]2.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頂或草地。[br]3.生于海拔數(shù)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br]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南部、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qū)、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滌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性狀】性狀鑒別 根多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0.5-1.5cm。表面均呈紅棕色或灰綜色,有縱皺及支根痕,外皮業(yè)糙,易成片狀剝落;上端較粗,偶有膨大的根頭,下部較細,常扭曲。根莖粗細均勻,具突起的節(jié),節(jié)間長0.7-2cm。體輕,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排列,根莖中部有髓。無臭,味微苦。以質(zhì)硬、外皮色紅棕色、斷面色黃白者為佳。[br]顯微鑒別 根及根芭橫切面:根的最外面有落皮層,基間散有纖維群及石細胞;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有纖維和纖維束散在。木質(zhì)部發(fā)達,所輪明顯,由導管、管胞及木纖維組成,射線寬廣,無髓。根莖射線較窄,髓部明顯,散有纖維,薄壁細胞有紋孔。皮層及射線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br]粉末特征:棕紅色或棕黃色。木栓細胞長方形,棕色,含草酸鈣砂晶。纖維多單個散在,直徑20-25μm,壁厚,木化,斜紋孔明顯。螺紋、網(wǎng)紋導管直徑30-50μm,導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數(shù)圓形穿孔。有時可見石細胞,呈長圓形、類纖維狀或有分枝,直徑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或類圓形,壁稍厚,具紋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br]理化鑒別 取本品縱剖面置紫外光下觀察,皮部顯藍白色熒光,木部顯黃色熒光,有的中心顯金黃色熒光。

【化學成分】含麻黃堿(ephedradine)A、B、C、D,阿魏酰組胺(feruloylhistamine),麻黃根素(ephedrannin)A,麻黃雙酮(mahuannin)A、B、C、D升血壓作用的酪氨酸甜菜堿(maokonice)。

【作用】麻黃根甲醇提取物2g/kg(相當于生藥)能使大鼠血壓明顯下降,但首先分離的麻根素對大鼠卻顯示弱的升壓作用,進一步分離獲得了多種降壓成分,麻黃根堿A、B、C、D3mg/kg對大鼠有降壓和減低心率作用,其中麻黃根堿B的作用最強,0.1-3mg/kg 對大鼠和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減低血壓和心率的作用與劑量相關(guān)。麻黃根堿A和B對狗有相似的降壓和減低心率活性,B微弱地加強去甲腎上腺素和明顯地減少二甲基苯基哌嗶嗪的加壓作用,其降壓活性被阿托品和苯海拉明所抑制,B還能抑制豚鼠由電刺激節(jié)前神經(jīng)和乙酰膽堿用于神經(jīng)節(jié)所誘導的輸精管收縮,但對血管緊張素Ⅱ引起的血壓升高沒有影響,據(jù)此推測B的降壓活性不經(jīng)由血管緊張素受體的阻斷,而主要由神經(jīng)節(jié)的傳導阻滯所致。阿魏酰組胺鹽酸鹽5mg/kg可使大鼠產(chǎn)生有意義的降壓。幾種雙黃酮麻黃酚和麻黃寧A、B、C、D都具有降壓作用,麻黃酚10mg/kg可使大鼠明顯降壓,其作用相似于麻黃根堿。

【炮制】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切片,曬干。

【性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效】止汗。主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撲。

【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附方】①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松驚惕,短氣煩倦:黃蔑(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局方》牡蠣散)②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上為度。(《談野翁試驗方》)③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一、當歸一兩(銼,微炒),麻黃恨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麻黃恨散)二、牡蝸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力散,用撲身上(《圣惠方》麻黃根散)④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

【各家論述】1.《綱目》:麻黃發(fā)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jié)止汗,效如影響。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諸癥,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洽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wèi)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br]2.《本草經(jīng)讀》:麻黃根節(jié),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jié)自能止汗,舊解多誤。[br]3.《本草正義》:麻黃發(fā)汗,而其根專于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表而發(fā)汗,其根則深人士中,自不能同其升發(fā)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在,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于里。是固根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fā)汗,而并能使外發(fā)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麥、棗仁之類,皆取其堅凝定靜之意,以收散失之氣,其旨皆同,夫豈麻黃與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顧乃背道相馳那防風發(fā)汗,其根止汗,亦是此義。[br]4. 陶弘景:止汗,夏月雜粉用之。[br]5.《滇南本草》:止汗,實表氣,固虛,消肺氣、梅核氣。[br]6.《四川中藥志》:斂汗固表。治陽虛自汗,陰虛盜汗。

【摘錄出處】《中華本草》

《中國藥典》

【名稱】麻黃根

【拼音名】Má Huánɡ Gēn

【英文名】RADIX EPHEDRAE

【來源】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的干燥根和根莖。秋末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和泥沙,干燥。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和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狀剝落。根莖具節(jié),節(jié)間長0.7~2cm,表面有橫長突起的皮孔。體輕,質(zhì)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中心有髓。氣微,味微苦。\r\n本品呈類圓形的厚片。外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纖維性,具放射狀紋,有的中心有髓。氣微,味微苦。

【鑒別】(1)本品根橫切面:木栓細胞10余列,其外有落皮層。栓內(nèi)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中柱鞘由纖維及石細胞組成。韌皮部窄。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發(fā)達,由導管、管胞及木纖維組成;射線寬廣,含草酸鈣砂晶。有的髓部有纖維;薄壁細胞具紋孔。根莖的射線較窄。粉末棕紅色或棕黃色。木栓細胞呈長方形,棕色,含草酸鈣砂晶。纖維多單個散在,直徑20~25μm,壁厚,木化,斜紋孔明顯。螺紋導管、網(wǎng)紋導管直徑30~50μm,導管分子穿孔板上具多數(shù)圓形孔。石細胞有的可見,呈長圓形,類纖維狀或有分枝,直徑20~50μm,壁厚。髓部薄壁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或類圓形,壁稍厚,具紋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麻黃根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40︰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n(除橫切面外)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甘、澀,平。歸心、肺經(jīng)。

【歸經(jīng)】歸心、肺經(jīng)。

【功效】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研粉撒撲。

【儲藏】置干燥處。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