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品種 山柰功效與作用

山柰功效與作用

《全國中草藥匯編》

【名稱】山柰

【拼音名】Shān Nài

【別名】山柰、三藾、沙姜、山辣。

【來源】為姜科山柰屬植物[b]山柰[/b]Kaempferialan-ga L.的[b]根狀莖[/b]。于11月苗苦時挖出根狀莖,洗去泥沙,剪去須根,切片放柜內(nèi)用硫磺熏一天,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單生或叢生,淡綠色,芳香;根從根狀莖上生出,粗壯,多數(shù)。葉通常2枚,相對而生,幾乎無柄,平臥地上,水平開展,質(zhì)薄,圓形或?qū)捖研?,長7~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圓形或心形,下延成鞘,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有時葉緣及先端染有紫色,8~9月開花,穗狀花序從兩葉間生出,有花4~12朵;花白色,晨開午調(diào),芳香,花管筒細長;每花有披針形苞片1片,長約2.5厘米,綠色。果實為蒴果。

【生境分布】生于熱帶地區(qū),性耐脊薄干旱土壤。我國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野生或栽培。

【栽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疏松、富含腐植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根狀莖繁殖,春分倒清明間整地作成高畦,按7×7寸的行株距挖穴,把上年的根狀莖分開,載入穴中,覆土寸左右,每畝用量120~140斤。生長期及時除草,雨天注意排水。

【化學成分】根狀莖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龍腦(borneol)、桉油精(cineole,C[XB]10[/XB]H[XB]18[/XB]O)、莰烯(ca-mphene,C[XB]10[/XB]H[XB]16[/XB])、對甲氧基桂皮酸和桂皮酸。此外,尚含黃酮類、香豆精類及淀粉等。

【作用】抑菌試驗;本品煎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仰制作用。

【性味】辛,溫。

【功效】溫中化濕,行氣止痛。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用量1~3錢。

【附方】感冒食滯,胸腹脹滿,腹痛泄瀉;山柰5錢,山蒼子根2錢,南五味子根3錢,烏藥1.5錢,陳茶葉1錢。研末,每次5錢,開水泡或煎數(shù)沸后取汁服。

【備注】云南產(chǎn)的山柰不止一種,其同屬植物有作香料服食而中毒者 ,值得注意!

【摘錄出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辭典》

【名稱】山柰

【出處】《綱目》

【拼音名】Shān Nài

【別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賴(《品匯精要》),三柰、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姜科植物[b]山柰[/b]的[b]根莖[/b]。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黃煙熏1天后,鋪在竹席上曬干。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

【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塊狀根莖,單生或數(shù)枚連接,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臥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zhì)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厘米。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厘米,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厘米;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厘米;唇瓣闊大,徑約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cè)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厘米;藥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生境分布】栽培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主產(chǎn)廣西。云南、廣東、臺灣亦產(chǎn)。

【性狀】干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紅棕色,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huán)紋.斷面灰白色,富于粉質(zhì),光滑而細膩,略凸起,而外皮皺縮,習稱"縮皮凸肉"。質(zhì)脆,易折斷。氣芳香,略同樟腦;味辛辣(但與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飽滿、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

【炮制】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性味】辛,溫.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胃經(jīng)。 ①《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大陰、厥陰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jīng)。"

【功效】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①《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③《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④《嶺南采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吹鼻。

【注意】陰虛血虧,胃有郁火者忌服。

【儲藏】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②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熱),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nèi)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③治風蟲牙痛:肥皂一個,去穰,內(nèi)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面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摘錄出處】《*辭典》

《中國藥典》

【名稱】山柰

【拼音名】Shān Nài

【別名】三藾、沙姜、山辣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單生或叢生,淡綠色,芳香;根從根狀莖上生出,粗壯,多數(shù)。葉通常2枚,相對而生,幾乎無柄,平臥地上,水平開展,質(zhì)薄,圓形或?qū)捖研巍?~9月開花,穗狀花從兩葉間生出,有花4~12朵,白色,晨開午調(diào),芳香,花管筒細長。果實為朔果。

【性狀】本品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zhì)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

【鑒別】(1)本品粉末類黃白色。淀粉粒眾多,主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多數(shù)扁平,直徑5~30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壁較薄,胞腔內(nèi)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螺紋導管直徑18~37μm。色素塊不規(guī)則形,黃色或黃棕色。(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8∶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 的斑點。

【含量測定】揮發(fā)油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通則2204乙法)測定。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4.5%(ml/g)。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60∶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09nm 。理論板數(shù)按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3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用前粉碎,過二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無水乙醇25ml, 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無水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ml,置100ml量瓶中,用無水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C12H14O3) 不得少于3.0%。

【性味】辛,溫。歸胃經(jīng)。

【歸經(jīng)】歸胃經(jīng)。

【功效】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用法用量】6~9g。

【儲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

《中華本草》

【名稱】山柰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山柰俗訛為三柰,又訛為三賴,皆土音也?;蛟票久保先松嘁艉羯綖槿?,呼辣如賴,故致謬誤,其說甚通。山柰生廣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氣。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斷暴干,則皮赤黃色,肉白色,古之所謂廉姜,恐其類也。

【拼音名】Shān Nài

【英文名】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 Rhizome of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別名】三奈子、三賴、三柰、山辣、三藾、沙姜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empferia galanga L.[br]采收和儲藏:山柰于12月至翌年3月收獲,挖取二年生根莖,洗去泥沙,剪去須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黃熏1d后,鋪在竹度上曬干。切忌火炕,否則易變成黑色,減弱香氣。

【原形態(tài)】山柰,多年生宿根草本。塊狀根莖,單生或數(shù)枚連接,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臥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cm,寬5-12cm,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zhì)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cm。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cm,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cm;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cm;唇瓣闊大,徑約2.5cm,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備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cè)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cm;藥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綠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草叢中現(xiàn)多為栽培。[br]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高溫濕潤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較耐旱,不耐寒,7、8朋氣溫在30-36℃時生長旺盛。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富含有機質(zhì)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br]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和根莖繁殖。種子繁殖:春季3月中下旬播種,條播或點播行距10-15cm,株距5-6cm,每1hm2用種量22.5-3.kg。根莖繁殖:在收獲時先留皮色鮮艷光這個子飽滿而分芽多的根莖,貯于沙中越冬,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折取一年生的根芽,用草木灰涂好傷口,隨折隨種,按20cm×20cm的行株距開穴,每穴種3段根莖,每1hm2用種量900-1050kg。[br]田間管理,幼苗期中耕宜淺,并結(jié)合培土,封行后每隔2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分別于5、7、8朋施堆肥或廄肥。遇雨季要及時排除積水。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橫切片圓開或近圓形,直徑1-2cm,厚2-5mm,有時2-3個相連。外皮皺縮,淺褐色或黃褐色,有的有根痕及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富粉性,常略凸起,習稱“縮皮凸肉”。質(zhì)堅脆,易折斷,氣芳香,味辛辣。[br]以色白、粉性足、氣香濃、味辛辣者為佳。[br]顯微鑒別,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單位類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直徑5-30μm,臍點,層紋不明顯,偶見復(fù)粒。②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③螺紋導管直徑20-30μm,偶見梯形導管。④色素塊黃色或黃棕色。

【化學成分】根莖含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是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e),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龍腦(borneol),樟烯(camphene),3-蒈烯(Δ3-carene),對-甲氧基蘇合香烯(p-methoxystyrene),還含α-側(cè)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pinen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檜烯(sabinene),α及β-水芹烯(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ρ-cymene),檸檬烯(limonene),1,8-桉葉素(1,8-cineole) ,4-松油醇(terpi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優(yōu)葛縷酮(eucarvone),茴香醛(anisaldehyd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百里香酚(thymol),α-松油醇乙酸酯(α-terpinyl acetate),β-欖香烯(β-elemene),δ-芹子烯(δ-selinene),十五烷(pentadecane),γ-蓽茄烯(γ-cadinene),十六烷(hexadecane),十七烷(heptadecane),3-(4-甲氧基苯基)-2-甲基-2-丙烯酸[3-(4-methyoxyphenyl)-2-methyl-2-acrylic acid],5-苯基噻唑(5-phenylthiazole),3-亞甲基-6-異丙基環(huán)憶烯[3-methylene-6-(1-methylethyl)-cyclohexene],β-松油醇,異龍腦(isoborneol),2,5,6-三甲癸烷(2,5,6-trimethyldecane),2,4,6-三甲基辛烷(2,4,6-trimethyloctane),1a,2,3,4,4a,5,6,7b-八氫化-1,1,4,7-本甲基-1H-環(huán)丙[e]奧[1a,2,3,4,4a,5,6,7b-octahydro-1,1,4,7-tetramethyl-1H-cycloprop[e]azulene],9,12-十八碳二烯醛(9,12-octadecadienal)。又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還含維生素P。

【作用】1.抗癌作用 1985年KosugeT,等報道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胞毒素成分,對人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cells)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br]2.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xiàn)抑制作用;其揮發(fā)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br]3.抑菌作用 根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許藍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br]4.其它作用 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而較山柰甙為差。

【鑒別】(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泡30min,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去乙醚,殘渣加5%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顯紫紅色。[br](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0min,放冷,濾過。取濾液1ml,加3%碳酸鈉溶液1ml,加熱3min,放冷后,加重氮苯磺酸試液1-2滴,顯紅色。[br](3)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聲提取10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憶烷-醋酸乙酯 (18:1)為展開劑,開展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角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br]品質(zhì)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曲》1995年版規(guī)定:本品揮發(fā)油不得少于4.5%(ml/g)。

【炮制】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胃、脾經(jīng)

【功效】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搐鼻。

【注意】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各家論述】1.《本草正義》:山柰,李氏《綱目》稱其辛溫,謂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蓋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因亦與砂仁、蔻仁諸物相近,故治療亦約略似之。又謂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jīng)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2.《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3.《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4.《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5.《嶺南采藥錄》:冶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摘錄出處】《中華本草》